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团赴寻乌县开展生态文明调研活动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学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博士调研团赴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开展为期四天的生态文明调研活动。本次调研团由4名中国科学院大学土壤学、生态学在读博士生组成,以“赓续红色血脉、厚植生态担当”为主题,聚焦寻乌县水土保持先进经验先进做法,充分发挥博士调研团的专业优势,为新时代革命老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蓬勃的青春科技力量。
博士调研团赴毛泽东寻乌调查纪念馆调研。张益斌摄
实践队先后参观了毛泽东寻乌调查纪念馆、“1930寻乌调查”纪念街区、三二五暴动旧址和罗塘谈判旧址,结合现场讲解、图文展览和实景还原,追寻红色足迹,重温党的群众路线和调查研究传统。在红色文化熏陶中,青年科技工作者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根基。
在寻乌县水源乡径口村,实践队深入田间地头,实地考察果园坡地开发中的水土保持措施。在脐橙果园农户家中,队员们看到果园采取了“山顶戴帽、山腰系带、山脚穿鞋”的综合模式,通过带状整地,合理开挖坡顶、坡脚截(排)水沟,有效防治了农业开发中的水土流失问题。
在寻乌县南桥镇南龙村,实践队调研了“崩岗”治理与农产业协调发展的模式。当地按照“上截、下堵,内外绿化”的原则,整地修筑竹节水平沟或水平条带,并种植鹰嘴桃、油茶等经济作物,在有效治理水土流失的同时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参与,实现了从“烂山地貌”向“花果山”的绿色转变。
博士调研团赴寻乌柯树塘稀土尾矿修复区调研。李会军摄
实践队还走进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柯树塘稀土尾矿修复区),考察稀土矿区水土流失防控与生态修复路径,系统学习“三同治”模式在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中的综合成效。昔日稀土尾矿荒地,如今已成为乔灌草结合、蓄排灌配套的生态乐园。从土壤改良到植被重建,从径流调控到产业植入,实现了生态修复、民生改善与产业转型的有机统一。团队通过现场访谈、技术交流,深入梳理 “三同治” 模式破解 “碎片化” 治理难题的实践经验。
从峥嵘岁月中汲取信仰力量,在绿水青山间践行使命担当,中国科学院大学暑期实践队用实地调研丈量理想信念的厚度,用专业知识绘就生态文明的青春底色。调研团纷纷表示,此次调研不仅是一次社会实践,更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今后将不断挖掘实践深度,拓宽实践广度,全面梳理汇总调研情况,真正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让科研接地气、冒热气、有生气。(张必成)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